作者:茅正圆
主角是茅正圆魏征的小说是《极简铮臣传》,它的作者是茅正圆写的一历史类小说,文中的历史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诤者,止也。所谓谏诤之臣,即以强大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律令,对古时的无限王权做出限制的那一群人。所谓独夫....
状态:已完结,小说类型:, 主角:茅正圆魏征,小说详情
文景时的袁盎、晁错是一对大冤家。“晁错所居坐,盎去;盎坐,错亦去:两人未尝同堂语。”史家没告诉后人,这二人因何结仇,却让后人真实的见到了政治斗争的惨烈。文帝时,晁错甫一上台就告了袁盎一状,说他受吴王财物,罢为庶人;七国一乱,晁错想到的第一件事,还是翻袁盎老账,计策未定,那里袁盎却已经收到消息,先下手为强,一状告死了这个老对头。汉书对此用了一句“绐载行市”,大抵也就是说晁错以为要开会,穿着朝服出门,谁曾想被直接拉到市口,斩了。从这点来说,晁错死得很冤,一心有所作为的他,刚栽下种子还没见到结果,就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,古俗所谓伴君如伴虎,大抵也不过如此吧。至于晁错到底该不该杀,自古权力就是一趟大浑水,凭着史记的只言片语,实在很难说。
后人苏轼作了一篇《晁错论》说:“昔者晁错尽忠为汉,谋弱山东之诸侯,山东诸侯并起,以诛错为名;而天子不以察,以错为之说。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,不知有以取之也。”认为晁错虽然有针砭天下的才能,却没有与之相应的坚韧毅力,因而自取其死,其实很有些道理。汉书赞袁盎“仁心为质,引义慷慨”,说晁错“为国远虑,而不见身害”,在史传中皆是正直敢言的国士,这两人互相攻讦,不得不说是文景之治下的一大悲哀。其实,从史传中看,在削藩一事上,两人的观点大体是相同的,袁盎谏:“诸侯太骄必生患,可适削地。”,晁错诤诸侯之罪过,削其支郡,不如此,天子不尊,宗庙不安。二人皆可谓苏轼所言,起事于“名为治平无事,而其实有不测之忧”的仁人志士。然而下场迥异,无非就是前者圆滑、后者峭直刻深而已。因为圆滑,所以袁盎去吴,假巧言以全其身;因为峭直,所以晁错临事,说“兵数百万,独属群臣,不可信,陛下不如自出临兵,使错居守。”竟然将所有人都放到自己与君王的对立面,好汉无帮又如何成事呢?
论起聪明,晁错绝对不缺,《言兵事三章》、《守边劝农疏》、《论贵粟疏》等奏对流传千古,所谓西汉鸿文、晁错其中即是。几近失传的《尚书》,晁错作为法家传人,马上就可以活学活用,人称“智囊”。但聪明人的缺点,他也同样不少,刻薄、傲慢,恃宠而骄。丞相申屠嘉、窦婴、中尉、廷尉,最终乃至景帝,都渐渐受不了他的傲气,携手将他推上刑台,难道这些人都是小人吗?魏征遗书:“天下之事有善有恶,任善人则国安,用恶人则国弊。公卿之内,情有爱憎。憎者唯见其恶,爱者止见其善。爱憎之间,所宜详慎。若爱而知其恶,憎而知其善,去邪勿疑,任贤勿猜,可以兴矣。”作为一个诤臣,晁错不得善终,欠缺的又何止是毅力与盟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