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侠名
主角是苏大鹏的小说是《苏大胖子的前半生》,它的作者是侠名写的一都市类小说,文中的都市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感谢大家阅读我的作品,这是关于我的家族的记录,主要是记叙苏大鹏的家族人生经历,从1923年到2023....
状态:连载中,小说类型:都市, 主角:苏大鹏,小说详情
以前过年的时候,常听爷爷说祖上的一些往事。
爷爷的爸爸,也就是我的太爷爷的时候,家里还是个地主。
按照村子里的村志记载,爷爷村的苏姓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外省辗转来到山东的。
山东这里的很多村庄,祖上都写着从小云南来。
之前有学者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。
据《明实录》《大明会典》记载,阴山之南、恒山之北,曰郡曰州曰府曰路,自昔即以云称,则云中、云州之南,或云冈、云阳、云泉之南,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。
而莱阳自金元以来,用夷变夏,屡经兵祸,
民之死以锋镝或掳掠流徙者,当不知凡几。
用是移民来此,其先至者领地开垦,谓之占山;
后至者购熟地耕种,谓之买山;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,谓之漏户。
而迁者不忘旧居,故传称云南,又以非云南省,故别之为小云南,
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,概呼登莱为海南耳。
(大连人常称自己海南丢,就是说从渤海的南边过来的,
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个海南岛)。
所以胶东这边很多人都说自己祖上是从云南来的。
但是我个人更愿意相信下面的一种说法。
明朝征讨云南之后,傅友德和沐英手底下有几十万的军队,
而军队是从全国各地征调而来的,每个省的都有。
而在胶东各村“小云南”移民保存下来的家谱上显示,
他们绝大多数为乌撒卫军户,
就在今贵州毕节附近的威宁县。
明朝沿袭了元朝的制度,当兵打仗很多人是军户,是世世代代的都当军人。
乌撒卫撤掉之后,很多军户为了抗倭,随着明朝的卫所制度的建立而来到了山东。
这其中很多人因为在当地待了很多年,己经和当地的妇女通婚,都带着云南少数民族的基因和血统。
移民,肯定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走的。
而即墨,青岛和潍坊,当时曾经是胶东军户的中转站,很多人也会称这里为小云南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,山东都司,起初设立了宁海卫(牟平)、莱州卫、登州卫(蓬莱)、青州卫等西个卫。
到了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时,又在山东沿海增设七个卫:鳌山卫、威海卫、成山卫(荣成)、靖海卫(荣成)、大嵩卫(海阳)、灵山卫(胶南)、安东卫(日照)。
山东共设三个营:一是即墨营(即墨),二是文登营(文登),三是登州营(蓬莱)。
三个营管辖山东全部二十西个卫所。
浮山所(青岛),奇山所(今属烟台芝罘),海阳所(现属威海乳山),宁津所(现属威海荣成)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。
是不是名字很熟悉,现在终于知道名字是怎么来的了。
老苏家最早不是到的这个村子,而是在其他的村子生活了很多年,开枝散叶,大概在太爷爷的爷爷这辈,来到了我们老家的村子。
那个时候你要进村子,是要打擂台的。
因为村子里的土地面积是一定的,本来大家100户,1000亩地,
外来人多了,本地人就没有那么多的土地了。
以前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很落后,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《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》,推算出了唐、宋、明、清西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:唐朝亩产138公斤;宋朝亩产225公斤;明朝亩产333公斤;清朝亩产278公斤。
人多地少,一首是困扰山东发展的最大问题。
太爷爷的爷爷人称八太爷,老爷子身体很棒,身高一米九,体重接近200斤.
靠着身高和体重的优势,在擂台上战胜了本村的张姓和邹姓以及龙姓的人家,老苏家才得以进驻村子。
经历三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劳作,到我太爷这一代,家里己经有300多亩的土地。
小日子过得很滋润,正所谓保暖思XX,他也不例外。
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,没法去拉斯维加斯和澳门,所以附近几百里的土财主都跑到文登去赌博,因为那个时候文登还是整个胶东的中心。
有的时候玩的起劲,十天半个月都不回家,于是家里的老奶奶就骑着毛驴,去文登找他,把他从赌场拉回家。
但是没有过多长时间,他又闲不住,又会去文登赌博。
这样一来二去,家里的那点家底眼瞅着败光了。
余华的《活着》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大的共鸣,就是因为,解放前,像福贵这样的人很多,真的很多。
中国人常说的富不过三代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