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温叶
主角是徐二龙温叶的小说是《重生:回到八零当富翁》,它的作者是温叶写的一重生类小说,文中的重生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“什么嘱托?什么拆迁款给徐大民?”律师抿抿唇,目不转睛看向徐冬生,看向他的当事人?“怎么一回事?”徐....
状态:已完结,小说类型:重生, 主角:徐二龙温叶,小说详情
“哎呀,怎么不换?说了三包的,包退包换包修,我现在不过就是换一换。我跟你们老板这么熟,大家左邻右舍的,互相照顾照顾。”女人笑嘻嘻的说。
徐二龙黑了脸。
他当然知晓,这是隔壁邻居。
这店铺,当初是门面房改建,但旁边的还是住户。
当初改建的时候,徐二龙为了邻里和谐,不想让人惹点是非阻挠,他给旁边几家邻居,都送了一点糖果和糕点。
东西不值啥钱,多少是个心意,表达了一点基本的人情事故。
没想到,居然仗着是邻居,在这儿耍横。
“二哥,你回来了?”喻平看见徐二龙回来,总算松了一口气。
那女人,也看见徐二龙回来了,却是一点也不怵,笑嘻嘻的往徐二龙身边凑,甚至拿着柔软的地方,故意蹭着徐二龙:“哎呀,小徐回来了,你回来得正好,大家隔壁邻居的,抬头不见低头见,平时没事过来窜个门啥的。”
徐二龙厌恶的退后两步,拍拍身上被蹭过的地方。
“二哥。”黄小刚红着眼,对徐二龙道:“她太不讲理了,前两天买的鞋,穿了几天,今天又拿回来换一双新皮鞋。”
这操作,把熊亚伟看呆了。
居然还有这种事?
把皮鞋买回去穿了几天,又跑来换一双新皮鞋?
徐二龙只想一巴掌呼这女人的脸上,这是多大的脸呢?
上一世跟温叶做生意的时候,碰上一些奇葩买家,买了衣服或者装饰品,回去拍照之后,又给退回来。
没想到,这年头,就有人搞这种馊主意,买了的鞋,穿几天来换。
亲事正式定下来
第134章 挖苦她喜欢捡破鞋
深吸一口气,徐二龙强压怒意,提醒自己,做生意,不可能太意气用事。
他示意黄小刚,递他一张三包卡。
他拿着三包卡,努力的好脾气对邻居道:“大姐,麻烦你认真仔细看看三包内容,有质量问题,我们肯定是包修包换包退,但没质量问题,我怎么给你包修包退。至于说的包换,那是在你没有穿过的情况下。
可你看看,你这皮鞋穿上脚,走了两天路,已经有穿过的痕迹,这肯定不能包换。”
“哎呀,隔壁邻居的,抬头不见低头见,这换一换,又怎么了。”对方痞着脸,笑嘻嘻的,仗着自己是女人,脸皮厚,这些年轻小伙子拿她也没办法。
“大姐,话不是这么说,如果你来买鞋,结果是别人穿过的,你乐意吗?”徐二龙问。
邻居妇女嘴上可不服输,她强行辩解道:“这皮鞋穿过也有穿过的好处,不磨脚,新买的皮鞋,穿在脚上磨脚,我就喜欢那种别人穿过的。”
徐二龙点点头:“既然这样,你喜欢穿别人穿过的,那我送你两双吧。至于你这一双,肯定不能换了。”
对方一听,送她两双?
这样的好事,打着灯笼红火把也难找啊。
她忙不迭的道:“那行,这样行。”
徐二龙对黄小刚道:“小刚,去把后门丢着的鞋,捡两双过来,送给这大姐。”
黄小刚一愣,想起后门丢着的鞋,随即小跑着去后面。
不多一会儿,他拎着两双鞋过来,递到那邻居妇女面前:“给,这两双鞋。”
邻居定眼一瞧。
这是两双破鞋啊,破破烂烂的,八成就是来这皮鞋店买鞋的顾客,买了新皮鞋后,这穿旧穿破了的鞋子,就不要了。
“你,你居然给我两双破鞋?”邻居气得要死。
徐二龙淡定回答:“你刚才口口声声说,你喜欢别人穿过的啊。拿去吧,要是不够,后门外面还丢着好几双,你去捡吧。”
旁边看热闹的人,都哄笑起来。
邻居也听出大家哄笑的意思,这是笑她喜欢捡破鞋啊。
“行啊,小徐,看不出,你居然会这样羞辱人啊。”邻居冷哼:“别以为,开个皮鞋店有什么了不起,哼,走着瞧,看你能拽多久。”
丢下这句威胁的话,对方扭着屁股,回她那边去了。
“自己不要脸,还怪别人不给面子。”黄小刚气哼哼的站在门口。
“行了,收好脸色,别摆着一副气鼓鼓的脸,影响其它顾客。”徐二龙笑着提醒黄小刚。
做生意久了,以后形形***的人都会遇上。
他只想和气生财,但遇上太过不可理喻的顾客,他也不会惯着。
熊亚伟在一边,看着热闹。
这开店做生意,跟他跑长途货运,是两种经历啊。
至少,跑长途运输,除了担心碰上拦路抢劫的,就不会有这样各种奇葩的破事。
“她住在你们隔壁?这样得罪了,以后会不会找麻烦?”熊亚伟担忧这一句。
青蛇竹儿口,黄蜂尾后针;两者皆不毒,最毒妇人心。
万一真要存心坏事,这就麻烦。
“没事。”徐二龙淡然一笑,这才哪儿到哪儿,现在不过就是小打小闹,做生意,以后生意越做越大,各种算计麻烦接踵而至,那时候才该各种小心警惕。
****
转天,评选万元户的资格审核下来,徐二龙不望众负,评选上了万元户。
黄正农和文支书特别高兴。
他们生产队,总算出了万元户,以后在县里,不至于被说得抬不起头。
提起这个,黄正农也有点纳闷。
这风向,怎么就变了呢?
以前,大家提起自己三辈贫农根正苗红,那是多骄傲的啊,哪怕裤子烂成条条,胸脯也挺得高高。
可现在,居然大肆评选万元户,这不是说,以后有钱才光荣了?
黄正农和文支书,陪同着徐二龙去参加县里的万元户表彰大会。
胸戴大红花的时候,徐二龙还有点别扭。
可进了县委大礼堂,看着大家胸戴大红花,都是如此装扮,他释怀了。
大家此刻拥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“万元户”。
在这儿,徐二龙见着了好多本县赫赫有名的人。
没想到,县城未来的首富,居然也在,现在人家就靠着退伍回来,买了客车在跑客运,迈入了万元户的行列。
嗯,电影院卖瓜子的大爷也在,人家残疾人,身残志不残,凭借炒瓜子的技术,天天炒瓜子卖,也早早荣登万元户的行列。
还有那个,那个人家就靠着养猪的手艺,养得猪膘肥体壮,也成了万元户……
徐二龙跟这一群人热情的打着招呼,寒喧着,问着人要联系方式。
这就是人脉啊。
一圈子转下来,他已经跟这些万元户们打过交道,大家都知道了,他叫徐二龙,在县城里开了一个“步步高”皮鞋店。
他跟这个寒喧,跟那个客套,看得文书记和黄正农纳闷。
他就是来开会参加表彰而已,跟这些人这么套近乎干什么?
随即,表彰大会正式开始。
万元户们,听着点名,一个个依次站上台前。
以前,他们靠着脑子活、胆子大,开始搞钱,一直战战兢兢,害怕别人知晓自己挣了钱。
可现在,这是名正言顺的表彰着他们,他们终于可以不用担忧了。
他们的心声,也是徐二龙的心声。
奖励的缝纫机,也抬上台前。
这些缝纫机,跟人一样,佩戴着大红花,端端正正的搁在每个万元户的面前。
前面的记者,拿着相机给大家拍照,要把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给拍下来。
徐二龙暗暗把他的样子记在心中。
瞅个空的机会,徐二龙跑他面前,笑着对他道:“记者同志,拍的相片,到时候能不能私下给我两张。”
记者一脸正经的准备拒绝,怎么能搞特殊化?
徐二龙低声道:“放心,不会白要。到时候,一张照片五块钱,大家都要靠能力致富嘛。”
这一听,记者顿时心动了。
妈的,这些人,一个个搞养殖搞运输,都搞成万元户了,靠本事挣钱不丢人。
自己挣点钱,也不丢人啊。
“行,到时候,照片洗出来了,给你两张。”记者同意了。
挖苦她喜欢捡破鞋
第135章 大家都盯着你
徐二龙痞痞一笑:“如果,能有两张特写更好,可以加点价。”
这是一种软面宣传啊。
看看那些知名人物,谁不会挂点跟某某人的合照装点门面。
记者狠狠点点头,只要给钱,这些门道,他都懂。
“嗯,我开的店,叫步步高皮鞋店,到时候,辛苦你一趟,麻烦你把照片送这儿来。”徐二龙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地址:“决不会亏待你。”
这年头的记者,可是无冕之王啊,大家打好关系,让他帮着自己在报纸上吹捧一下皮鞋店,也是可以的嘛,打打广告之类的。
表彰大会,热热闹闹的结束。
黄正农和文支书满面红光,他们也是极为兴奋。
两人甚至暗暗想,自己是不是回家,也努力发家致富当万元户。
三人从会场出来,又有锣鼓队敲锣打鼓,把缠着大红花的缝纫机,送到了招待所。
这场面,相当于游街了。
街上的路人都纷纷探头张望,大家都知道了,现在有了万元户。
张金芳看着送过来的缝纫机,稀罕得不得了,围着缝纫机左看右看。
没想到,居然还能白得一台缝纫机啊。
徐二龙笑着,拿出一些糖果,散给围观的人。
打发走这些人后,徐二龙请黄正农和文支书去下馆子喝一杯。
毕竟,这是两人帮忙操作的,若不是他们,自己还不清楚这个消息。
三人坐在国营饭店,徐二龙连着点了好几道硬菜,又叫来了两瓶叶竹青,三人一边喝,一边聊。
“以后啊,你就是我们公社的名人,大家都知道你是万元户了,以后我们还得让你关照啊。”文支书半是开玩笑的说。
徐二龙态度恭敬的道:“文支书,你这话,太抬举我了。我也就是被逼得没办法,大着胆子想混口饭吃,才有这么一点小成就,跟别人比,差远了。”
“不管怎么说,总之,你现在是万元户了,有钱人。”黄正农笑:“我都想让我儿子来跟着你混了。”
上一次,黄正农提过这话题,希望徐二龙吃肉的时候,还是记得拉扯乡亲们喝点汤。
“这个,没问题。”徐二龙道:“我这段时间,其实也在琢磨,做点什么,能带着大家致富。刚才表彰会,我也认真听了,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先富带动后富。我自然会做好这个表率。”
专业人员,就是不一样。
最初的两张大合照,是一群万元户站在台上领奖。
黑白的照片,又是大合照,可眉眼帅气的徐二龙在这中间,硬是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。
后面的两张,就是袁记者听说有好处后,私心给徐二龙再加的戏码了。
反正是报道万元户,总要有个典型代表。
给别人也是拍照,不如拍徐二龙,人帅气,年轻,剑眉星眸,符合宣传,而且,私下还有好处拿。
照片中的徐二龙,胸戴大红花,站在县主管人物面前,亲热握手,那热情洋溢意气风发的模样,仿佛他才是给别人颁奖的那一个。
袁记者照着招引,把照片送到“步步高”皮鞋店。
平时袁记者忙着工作,少于逛街,都不知道这儿居然开了这么一家皮鞋店。
看店面,宽敞明亮,布局别致,灯光打照在鞋柜上,每双皮鞋都熠熠生辉。
想不到,这皮鞋店如此的别具一格,跟见惯了的灰暗的供销社和百货公司,完全不一致。
作为一个有点敏感的新闻记者,袁记者感叹,果真这改革的春风,吹得人心所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