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禄松孙志刚

作者 侠名

孙禄松孙志刚

主角是孙禄松孙志刚的小说是《孙禄松孙志刚》,它的作者是侠名写的一都市类小说,文中的都市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2003年,一名武汉科技学院的毕业生,下班后去网吧上网。这再正常不过的活动,却因为一张暂住证,他被抓....

状态:连载中, 主角:孙禄松孙志刚


孙禄松孙志刚章节预览


2003 年 3 月 20 日,孙禄松在湖北黄冈家里接到大儿子孙志刚的一个女同学的电话。

女生说,叔叔,孙志刚在广州出了点事,他不知怎么地被派出所抓去了,又送到收容站,现在在医院,你们快来吧。

她犹豫了半天,最后说,叔叔,孙志刚死了。

孙禄松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,瞒着妻子,匆忙打车到武汉,与在武汉打工的小儿子孙志国会合,加上孙志刚的几个舅舅,五六个人连夜坐火车赶去广州。

在火车上,他哭个不停。乘警问清楚是怎么回事,对他说,不会的,如果真是你儿子死了,公安会打电话通知你的,怎么会是同学打电话?

到凌晨,一行人到了广州。孙志刚的几个同学接到他们,直接带去了殡仪馆,一路上他们都在哭,心里越来越明白,坏消息是真的。

在殡仪馆,孙禄松见到了用白布蒙着的孙志刚尸体。

孙志刚是真的死了。

人死了这么大的一件事,没有一个人告诉死者家属,到底发生了什么。相反,殡仪馆催他们赶快火化尸体,说是放不住了。

他们得到的,只有一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情况说明,上面写了一句话——「猝死,脑血管意外,心脏病突发」。

这是撒谎。家属知道,孙志刚身体很健康,从来没有心脏病。

更可怕的是,孙禄松在殡仪馆见到孙志刚尸体上有很多伤痕,他相信儿子的死背后一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隐情。

没有得到答案之前,孙禄松坚决不同意火化尸体。他事后将庆幸,这是自己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。

孙志刚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?

直到他死后很久,他的家属和朋友除了知道他被收容之外,别的一无所知,就连他被收容后的经历,也只能依靠孙志刚朋友的讲述,拼凑出一个模糊的经过。

3 月 17 日晚上 22 时,孙志刚离开住所,出门去网吧上网。他来广州才 20 多天,还没办暂住证,出门时身上也没带身份证。

他碰上了到处查证件的治安人员,被盘问后,治安人员把他带到黄村街派出所。23 时,孙志刚从派出所打电话给同住的成先生,让成先生带着身份证和钱去保释他。

差不多到半夜,成先生赶到派出所,但是警察没有放孙志刚,只是说「这个人不行」。成先生见到了孙志刚,隔着窗口问他是怎么回事,孙志刚说自己和警察顶嘴了。

成先生只能离开派出所,他再也没有见过孙志刚。

18 日,孙志刚被送到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(收容站)。在那里,他又联系了另一个朋友,朋友记得他在电话里说话速度很快,有些结巴,感觉他非常恐惧。

19 日,朋友想去收容站保孙志刚出来,才知道他已经在前一天晚上 23 时 30 分被送到了离市中心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广州市脑科医院江村住院部,也就是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。医院对他们说,人不能见,而且必须是家属才能来保人。

20 日,朋友再次打电话询问,想知道怎样才能把孙志刚弄出来。这一次,他们得到的是一个令人根本无法想象、更无法接受的答复——孙志刚死了。

一个大活人,怎么突然就死了!

接下来的几天里,家属跑了派出所,跑了收容站,跑了医院,还跑了检察院、法院、市人大、民政局、卫生局。几个农村人,人生地不熟,几天下来,一无所获。

能去的政府部门都去了,根本没人管,根本没人把他们当回事,也根本没人认为有必要把孙志刚的死亡解释清楚,似乎孙志刚这么死了是天经地义的,我给你一个理由了,你就得接受。

如果没有两个人的出现,孙志刚之死的真相将永远被掩盖。

这两个人,一个叫陈峰,一个叫王雷。

他们是广州当地报纸《南方都市报》的记者。接触到孙志刚案完全是个偶然。

2003 年 3 月底,陈峰听一个网友在 BBS 里发帖说,一个同学的同学莫名其妙死在广州,他的家人正在四处奔波想弄明白是为什么。

BBS 没有其他人关心这事,可陈峰留了心,辗转联系上孙志刚的家属,把他们请到报社了解情况。

陈峰听家属讲完事情经过,隐约预感到里面有大事,但同时他的另一个想法是,这可能不是一个能发表的报道。

他对家属说,我们会尽力,但是不一定能够报道,你们不要放弃向公检法机关进行投诉,最好再找一个律师,尽快做法医鉴定。

家属失望地离开了,但他们记住了陈峰说的话,借钱凑了 4000 元,为孙志刚的尸体做了法医鉴定。

那段日子里,陈峰连续出差去做别的采访,孙志刚案的线索交给了王雷,由王雷一直盯着。

4 月 18 日,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的尸检鉴定报告出来了。

那是一份令人不忍卒读的报告,它震惊了所有看到报告的人,甚至连法医也在解剖过程中被孙志刚尸体的惨状吓了一跳:

两肩各有两个直径约 1.5 厘米的圆形黑印,膝盖上也有五六个,像黑油漆滴到白墙壁那样明显。一个参加尸检的人说,那肯定是用火烫的;

左肋部有一团拳头那么大的红肿;

一切开背部的皮肤,一坨坨凝结的黑色血块就暴露出来,那代表着皮下组织出现了出血,血块厚达 3.5 厘米,范围有 60 厘米*50 厘米那么大——也就是说,整个背部都是出血区。

这种出血法,就是被钝物打击的后果,而且还不止一次。

被殴打后,软组织大面积损伤,导致细胞坏死、内脏出血、血压下降,会出现创伤性休克,这是广泛性血管内溶血的前兆,必须立刻抢救,否则溶血一旦发生,患者将迅速死亡,极难救治。

但是从医院提供的记录来看,丝毫看不出孙志刚曾经被殴打的一丝痕迹。

3 月 18 日晚上,孙志刚被送到医院,当天的值班医生在他的体检病历外科情况一栏只写了一个字「无」,第二天早上在医院里他一直在「睡眠」。事后看来,这所谓的睡眠很可能就是休克。

直到 20 日上午 10 时 15 分,他「病情迅速变化,面色苍白,不语不动,呼吸微弱,血压已经测不到」。医生给他注射了肾上腺素,10 分钟后宣布停止一切治疗。

孙志刚的生命自此结束。

也就是说,医院不仅忽视了孙志刚的被殴打,没有及时救治他,还隐瞒了他的真实死因。

幸亏还有法医鉴定报告,上面最关键的一句话是:「综合分析,孙志刚符合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。」

用通俗的话来说,这句话的意思就是——孙志刚是被打死的!

这份一锤定音的报告,成为孙志刚案最终得以真相大白的最坚实基石。

负责报道真相的记者将从这块基石出发,挖掘出最黑暗的事实。这个沉重的担子现在就压在了王雷和陈峰肩上。

王雷一拿到法医鉴定,就给在外地的陈峰打电话。他说,结果出来了,孙志刚是被打死的。

陈峰一下子浑身发凉。他早已想到可能会是这么一个结果,但是到了真正确定的时刻,仍然无法接受如此残酷的事实。

陈峰和王雷把法医鉴定的结果向报社领导做了汇报,再次请示领导,孙志刚案能不能报道?

他们得到了想要的答复:可以报道。

小说《孙禄松孙志刚》 第一章 试读结束。


章节列表



推荐小说